金属汽眼纽扣模具产品设计原理金属鸡眼金属汽眼纽扣-级进拉伸模具产品设计原理 现在很多钮扣厂鸡眼拉伸师傅问鸡眼及拉伸模具如何开发的,都説是凭之前的多年鸡眼的经验,问为什么都説不出所以然。 在此我找了很多网上资料,结合本行业特点,综合了一些网友的信息,以后有时间,尽在本文中再完善给大家参考。同时大家也可以购一些冲压的教材回来学习,亚洲钮扣行政部也购了一些参考书籍,五金部周洪广正在借读中。 定义: ——凸缘的相对直径(dp包括修边余量) ——相对拉伸高度 (所有数据均取中性层数值) 带凸缘圆筒形件拉伸一般分为两类: 第一种: 窄凸缘 = 1.1~1.4(亚洲钮扣的人称为窄边鸡眼) 第二种: 宽凸缘 > 1.4 (亚洲钮扣的人称为宽边鸡眼) 计算宽凸缘圆筒形件工序尺寸原则:
实际应用中这也可以称为安全系数。 凸缘圆筒形件拉伸工序计算步骤:
计算实例 1.产品件 凸缘直径(剪口):dp=74.9 拉伸直径(鸡眼的管径)d=43.15 拉伸高度:H=19.5 材料厚度:t=1 2.修边余量 表1 带凸缘拉深件修边余量
相对凸缘尺寸:=74/43.15=1.71 ; 根据上面的表格(表1) 1.5<=1.71<2 ;50<dp=74 4<100 则带凸缘的拉伸件修边余量:2~3,取值 3 则 带凸缘的拉伸件修边余量:Δd=3 mm
根据成型前后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(这是最核心的计算方式,很多钮扣厂师傅都是凭经验,实际应用中,这是有一套完整的公司。鸡眼产品计算面积时,要包括内部冲裁料部份)。 原理一:使用UG测量出拉深件中性层面积7379.0492 mm²(不推荐使用公式计算,个人感觉一般计算得数偏大,故本文省略公式) 则,展开尺寸D= = 96.95≈97 mm 原理二:为什么这样算,普及一下基本公式。 面积=3.14*R*R(半径) 即3.14*R*R=7379 即 3.14*D*D(D是直径)/4=7379 D*D=7379*4/3.14 D=97 原理三:我们很多时候找到一个鸡眼的样板,要马上计算表层面积,有些师傅不会用UG,这里给一个简单的方法方式。这是亚洲钮扣的20#鸡眼尺寸表 A 面及剪去底洞的面积(直接算整个顶面的面积)=3.14*11.5/2*11.5/2=104 B 底部管径的面积(展开之后是一个长方形) 长方形的长=3.14*6=18.85 长方形的面积为=18.85*5=94.2 C 总面积=104+18.85+94.2=217.05 D 则展开尺寸D= = 14.73≈15 mm 再回到正题, A.74.9MM鸡眼,经过计算后,得知展开用料的直径是97 B.凸圆的直径=74.9+3+3=80.9 (3为修边余量) C.展开用料直径为D=97 材料相对厚度:t/D=1/97×100=1.03≈1 (料厚/用料直径*100) 凸缘相对直径:dp/d1=80.9/43.15=1.87 (剪口/拉伸管径,确认是宽边还是窄边的鸡眼) 总的拉伸系数:M=d1/D=43.15/97=0.45 (拉伸管径/用料直径)
表2 带凸缘拉深件的首次拉深系数
表3 带凸缘拉深件的首次拉深最大相对高度h1/d1
表4 带凸缘拉深件的以后各次拉深系数
材料相对厚度:t/D=1/97×100=1.03≈1 (料厚/用料直径*100) 凸缘相对直径:dp/d1=80.9/43.15=1.87 (剪口/拉伸管径,确认是宽边还是窄边的鸡眼) 总的拉伸系数:M=d1/D=43.15/97=0.45 (拉伸管径/用料直径) 根据上表(附表2):0.5< t/D ≤1;1.8< dp/d1 <2 则有工艺切口的首次最小拉伸系数 M1=M 根据上表(附表3) 有工艺切口的首次拉伸最大相对高度:h/d=19.5/43.15=0.45>0.32 所以,根据 M1=M 和 h/d=0.45>0.32 判定一次拉伸不能成功,需要多步拉伸。 如果此时 h/d<0.32,则表示可以一次拉伸成功
根据上表(附表2),第一次初步取第一次拉伸系数 M/1=0.51 则,第一次拉伸的直径:d1=D×M1=97×0.51=49.47≈50 第一次拉伸的凹模入口R角:rd===5.48, 取值rd=6.5(保证拉伸顺利) 第一次拉伸的冲头R角:rp=(0.7~1)×rd=4.55~6.5≈4.5 根据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,UG计算(根据已知数据逐一尝试拉深高度),第一次拉伸高度:h1=18.9 第一次拉伸的相对高度:h1÷d1=18.9÷50=0.378 第一次拉伸的凸缘相对直径:dp÷d1=80.9÷50=1.62 根据上表(附表73),dp÷d1=1.62;t/D=1;h1÷d1=0.378>0.37 所以,经过以上验证,M1=0.51 不合适
根据上表(附表2),第二次初步取第一次拉伸系数 M1=0.55 则,第一次拉伸的直径:d1=D×M1=97×0.55=53.35≈54 第一次拉伸的凹模入口R角:rd===5.86,取值rd=6.5(保证拉伸顺利) 第一次拉伸的冲头R角:rp=(0.7~1)×rd=4.55~6.5≈4.5 根据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,UG计算,第一次拉伸高度:h1=17.9 第一次拉伸的相对高度:h1÷d1=17.9÷54=0.332 第一次拉伸的凸缘相对直径:dp÷d1=80.9÷54=1.498≈1.5 根据上表(附表3),dp÷d1≈1.5;t/D=1;h1÷d1=0.332<0.37(很接近) 所以,经过以上验证,虽然0.332<0.37,但是两者很接近,为保险起见,M1=0.55 也不合适
根据上表(附表2),第三次初步取第一次拉伸系数 M1=0.58 则,第一次拉伸的直径:d1=D×M1=97×0.58=56.26≈57 第一次拉伸的凹模入口R角:rd===5.66,取值rd=6.5(保证拉伸顺利) 第一次拉伸的冲头R角:rp=(0.7~1)×rd=4.55~6.5≈4.5 根据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,UG计算,第一次拉伸高度:h1=17.2 (?这个我还没有弄明白,等我弄明白,我解释给大家) 第一次拉伸的相对高度:h1÷d1=17.2÷57=0.302 第一次拉伸的凸缘相对直径:dp÷d1=80.9÷57=1.42 根据上表(附表73),dp÷d1=1.42;t/D=1;h1÷d1=0.302<0.45 所以,经过以上验证,M1=0.58 合适
根据上表(附表4),初步取第二次拉伸系数 M2=0.8(取高一个规格) 则,第二次拉伸的直径:d2=d1×M2=57×0.8=45.6≈46 (粗算需拉深三次) 第二次拉伸的凹模入口R角(rdn-1=(0.6~0.8)rdn) : rd=R6.5-->R5.5-->R4.5, 则,拉伸凹模入口R角: rd=5.5 同理,第二次拉伸的冲头R角:rp=R4.5-->R3.5-->R2.5=3.5 根据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,UG计算,第二次拉伸高度:h2=19.3
根据上表(附表4),初步取第三次拉伸系数 M2=0.82 则,第三次拉伸的直径:d/3=d/2×M/3=46×0.82=37.72
调整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拉伸系数。 第二次:M2=0.84 ==> d2=47.88≈48;rd=5.5;rp=3.5;h2=18.7; 第三次:M3=43.15÷48=0.899≈0.9 ==> d3=43.15;rd=4.5;rp=2.5;h3=19.5;
表5 系数k1、k2
带凸缘筒形拉伸件拉伸力:F=π×d/n×t×σ×K F:拉伸力 Dn:第n次的拉伸直径 t:材料厚度 σ:材料的抗拉强度 K:调整系数(参考上表5) 注:K1是首次拉伸时的系数; K2是首次以后的系数; (1)第一次拉伸的拉伸力: d1=57 m1=0.58 k1=0.91 F/1 =π×d1×t×σ×K1 =3.14×57×1×350×0.91 =57005.13 (N) =5700.5 (KG) ≈5.7 (吨) (2)第二次拉伸的拉伸力: d2=48 m2=0.84 K2=0.72 F2 =π×d2×t×σ×K2 =3.14×48×1×350×0.72 =37981.44 (N) =3798.2 (KG) ≈3.8 (吨) (3)第三次拉伸的拉伸力: d3=43.15 m3=0.90 K3=0.60 F/3 =π×d/3×t×σ×K/3 =3.14×43.15×1×350×0.60 =28453.11 (N) =2845.3 (KG) ≈2.9 (吨)
拉伸件压边力:F压=A×p ; 压边力或者是:F压 = π/4×[dn-1²-(dn+2rdn)²]×p ; F压:压边力; A:压边圈内的毛料面积; p:单位压边力(查上表 3-3); dn:第n次的拉伸直径; dn-1:第(n-1)次的拉伸直径;n=1时,dn-1=D; rdn:第n次拉伸凹模的入口R角; d0=D=97;d1=57;d2=48;d3=43.15;rd1=6.5;rd2=5.5;rd3=4.5; 查上表:p=2.5
画出排样 |